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基地生态型发展——武宁县新光森林食品基地发展纪实
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基地生态型发展 ——武宁县新光森林食品基地发展纪实武宁县新光森林食品基地位于武宁县宋溪镇大坪村,面积1200亩,种植枳売4万株,套种黄桅枝2.5万株,年产值800万元,利润200余万元,是我国江南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2014年9月被评为江西省首批森林食品基地; 2001年基地建设以来,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建设,促进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构建了三个循环经济技术模式。(1)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通过园林与沼气池实现果药种植与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种养并举、产气与积肥同步、能源与物流良性循环;(2)水陆结合的互补模式。通过水产养殖和果药种植,推行“生态养殖 特色种植”互补增效,实现资源再利用和环境零污染;(3)上下结合的立体模式。充分利用空间气光、水光资源,立体发展种养业,实现最上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基地重点培育了无公害种植养殖,无公害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农产品农药残留达标率100%,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0%,空气质量山区农村始终保持为一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江西省无公害生产基地”; 产品也被农业部评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二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建立了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完善了重大动植物疫病应急防控机制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三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覆盖全县21个乡镇。 基地通过上年试验成功地推广了高位整技嫁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光能诱虫和巴士顿蟎生物防治红蜘蛛技术,并向全县12个乡镇的果农传授,到实地进行演绎,获得较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格局的农村生态体系初步显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公司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2011年基地从县林业局聘请了4名科技人员(其中2名高工,2名工程师)入驻开展科技创业活动。以乡、村为单位,进行果药栽培技术讲座或培训班。从2011年以来,共举办大型培训班96次,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举办小型培训班178次,参训人次达19000多人次;林业工程师、科技特派员张友鑫多次应邀,先后赴11个乡镇,担任果木栽培技术培训班教师,传授自己多年来在新光从事果药生产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发放技术管理及电教录像资料。三年来共发放“果业栽培技术资料”19000份,电教录像光盘30多个,有效提高了广大会员及种植户栽培技术水平,为夺取果药高产、优质提供了技术支撑;提供名优树苗,三年来共向各乡村果农提供名优果品树苗25万株。基地建设有效地调整了武宁县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农业种植养殖单一结构和效益低、风险大的状况,不但增加了农业产品的种类,扩大产品销量,还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更高层次的消费,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1)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基地为周边农业生产带来高新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基地幅射全县果药种植面积达12万亩,种植户17000余户,人均年收入达380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6013元的5倍以上。基地派员深入乡村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提供种苗,并签订产品包销合同,幅射面积进一步扩大。基地在花季开展农业生态观光活动,花香朴鼻和满峦花团锦簇的风景,让都市居民领略“回味自然、返朴归真”自然风光,促进了身心再生的社会需求。(2) 促进农村现代化。基地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业者中有一支掌握一定农业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都市游客的到来,与当地居民交流和一起生活,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3)有效地缓解了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基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大量从业人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安置了城市下岗职工,三年来共提供了社会就业岗位60余个,对稳定社会、发展县域经济作出了贡献。(江西省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 熊柏霖 供稿)